3月17日,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.25個百分點(不含已執行5%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)。本次下調后,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.6%。此次預計釋放6000億元中長期資金,疊加月中MLF超額續作2810億元,3月合計投放中長期資金近9000億元。
這是2023年首次全面降準,且是毫無任何征兆的突發性的意外降準,既沒有提前釋放任何信號,也沒有同步解釋具體目的。盡管3月初,央行行長易綱在新聞發布會上稱用降準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有效,但在連續四個月MLF增量續做(歷史上,降準所在月份大多MLF凈回籠),年內信貸擴張節奏逐步企穩,年內后續經濟持續強勁修復的假設下,普遍認為短期上MLF維持超額續作的可能性更高,降準的可能性不大。
但全面降準還是來了,與MLF超量續作同時推出,超出了市場預期,這種突發操作背后釋放了怎樣的反常信號?
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3月份國內外經濟和金融形勢:
或將觸發“灰犀牛”的全球經濟局面
宏觀政策收緊、全球資產負債、新冠疫情延宕反復、烏克蘭危機驟然升級、美元指數急速攀升、硅谷銀行暴雷、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加劇、發達國家CPI持續大幅上漲、大宗商品價格暴跌、美聯儲繼續通過加息對抗通脹、供應鏈紊亂……《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》報告預測,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從2022年的約3%降至1.9% 。2023年,全球經濟復蘇之路加大了更多不確定性,充滿重重挑戰。
或將逼近“通貨緊縮”的國內經濟形勢
幾個涉及衣食住行的民生核心數據并不樂觀:
核心CPI下行:2月份核心CPI仍低迷,同比下滑0.4%,環比下跌幅度達0.2%,國內消費需求恢復依然偏弱。核心CPI的數據下行在于供需短時結構錯配。
進出口增速持續下跌:進口增速延續下跌趨勢,下滑幅度超預期,內需乏力,修復不及預期。消費低迷的背后是消費者信心指數,包括對就業信心和未來收入信心不足。受海外需求持續下降影響,2月出口累計同比-6.8%,出口增速仍在筑底。
房地產修復尚需時日:房地產方面,前兩個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商品房銷售面積指標同比雙雙下降,此前2月份之前已經提前釋放了積壓需求,3月份開始,成交節奏轉而呈下降趨勢。市場修復仍需一定的時間積累,當前多數潛在需求還處于觀望狀態,市場回暖基礎仍相對脆弱,房企暴雷的情況還在出現,整體仍在促銷區間。
地產下游產業將受沖擊:衣食住行四個層面而言,從經濟學角度的供給端、需求端的狀態以及當前國內恩格爾系數來看,居民衣食類收支受經濟影響程度低于住行類支出。預計2023年受房地產嚴峻形勢的影響,房地產行業下游關聯產業鏈——建材、家居、裝修、家電等行業將會受到沖擊。
汽車產業以退為進:作為國民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行業,相較于往年,2023年前兩個月的終端銷量表現太過于疲軟,行業陷入了“瘋狂內卷”的大降價局面,快速去化高庫存成為關鍵。
實體零售業步履維艱:此外,2022年實體零售歷經“寒冬”,2022年僅半年時間實體行業注銷門店數量就超過了2020全年的總和,受行業競爭、疫情影響、政策監管、現金流斷裂等問題,2022年以電商零售類公司為代表的大批創業公司紛紛倒閉出局。
大量失業規模爆發:除了經濟數據和金融數據以外,從另一個數據和現象也能反映出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。前總理李克強曾提出,就業是經濟的‘晴雨表’,是社會的‘穩定器’。雖然疫情集中爆發在2019年春節之后,但由于經濟發展存在時滯特性機制,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全球經濟的下行壓力,預計2023年失業情況將集中爆發,官方數據顯示,國家統計局于3月15日發布了一份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,從2022年12月份的5.5%上升到2023年2月份的5.6%。不斷攀升的失業率將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。
3月數據不容樂觀:從過往經驗來看,如果經濟下行,央行則會通過降準釋放中長期流動性;如果經濟向好,則通過MLF補充流動性。從當前強勢穩固經濟復蘇,釋放降準疊加MLF超額續作政策的力度,可以預見尚未公布的3月份宏觀數據并不好看。
自疫情大規模爆發以來,可以明顯感覺到市場大環境的變化,房價在降、租金在跌、非必需的消費品價格在跌、失業率上升、企業停工減產、人力薪資在下降……
這樣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無不聯想到——通貨緊縮
通貨緊縮引發的連鎖反應和負面作用,相對于尚未失控的通貨膨脹而言,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就更大,是經濟下滑和衰退的原因之一,通常發生在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。
經濟下行,人們手中的錢少,不消費,不投資,消費疲軟;企業產品堆積賣不出去,不敢投資擴產,為了回款只有降價銷售,裁員減少成本;社會失業率提高,平均工資下降;居民收入來源減少,對經濟發展信心不足;物價持續下跌或長時間在低價位運行,居民收緊錢包的循環……
三年疫情的防控措施取消之后,中國經濟一定會慢慢從底部開始反彈發展,但發展進城一定不會一蹴而就,一定需要時間休養生息。
當前,無論金融數據還是經濟數據,均存在結構性隱憂,穩增長壓力較大。2023年依然處于康波周期的蕭條期內,跨周期發展的難度很大,在三年疫情沖擊之下,很多周期性問題和結構性問題累積,疊加疫情之前已經凸顯的中長期問題,將進一步削弱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,導致當前經濟的微觀基礎處于相對疲弱階段。目前來看,在MLF超量續作的情況下,推出略超預期的全面降準,這波操作的寬松信號很明確,意味著一段時間內的經濟形勢還將面臨寒冬的挑戰,宏觀經濟的壓力仍在。
緊抓窗口期,逆市謀發展
預計宏觀經濟形勢將會產生暫時的窗口期,會出現躺平、“不上進上香的寺廟年輕人”,也會出現“窮人更窮,富人更富”的現象,將會帶動社會結構由“橄欖型”向“啞鈴型”轉變。在這種形勢下,一方面后疫情時代,人們消費習慣發生變化,市場端需要建立信心,促進消費,解決收入。另一方面,供給端的改革,消耗了部分產能,需要通過供給端的更新,以市場和行政的雙重力量調節收入分配。
正如“倒進河里的牛奶”的現象,并不是資本家黑心,而是一種市場內在的解決辦法,表象是在維持壟斷利潤,實際卻是在保護需求,調節供需關系。換句話說,目前的經濟形勢即便依靠政策調整、市場的自我調節、人文習慣的改善,也能夠對抗現狀、對抗周期。但,企業如何能在這個窗口期逆勢發展是關鍵。
再好的處方藥也只能是相對緩解,并不能立竿見影的快速見效。當前外部輸入型通脹,而內循環市場信心緊縮,隨之而來的還可能會形成更可怕的“滯脹”,屆時資產就會降價只能等待被資本割韭菜。那么,既然無法逃避即將到來的窗口期,就應該想辦法如何去抓住。
1.跨周期發展
周期是客觀的,無法回避。有周期才能有轉型升級,才會有創新發展,企業要順應周期發展規律,加快創新變革,在經濟沖擊中實現跨越式發展。
2.逆周期抓機遇
在逆周期中發現機會,是每個企業都要面對的課題。如巴菲特將自己的投資之道總結為“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,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”。下行周期階段反而是有準備的企業“彎道超車”的時候。
①創造小趨勢,以低成本、差異化價值、超品質服務挖掘潛在需求;
②準備充足的現金流,短期內快速出貨變現,提前籌備過冬糧草,防患于未然;
③調節自身發展結構模式與技術能力;
④因人而異,修煉內功,適應新環境。